本报记者 刘 扬5月14日,太空核算卫星星座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核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一箭十二颗核算卫星是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核算星座”的初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方案的初次发射。什么是“三体核算星座”,该星座建成之后可以发挥什么效果?针对相关论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之江实验室的相关专家。
“三体核算星座”初次发射一箭十二星效果图 (之江实验室供图)
据介绍,一般卫星需先将数据传回地上,再由地上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这种“天感地算”的形式受限于地上站资源、带宽等要素,仅有不到1/10的有用卫星数据能传回地上,且存在数据时效差等问题。处理这一问题正是构建“三体核算星座”的起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三体核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一起打造的千星规划的太空核算基础设备。该设备将经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处理传统卫星数据处理功率瓶颈问题,推进人工智能在太空的使用与开展。“咱们不是简略地发卫星,而是要构建太空核算星座,把算力送到太空,完结核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王坚表明。“三体核算星座”新一批卫星发射使命的相关作业也现已发动。“本年,咱们将完结超50颗核算卫星的星座布局。”之江实验室核算星座科研使命整体部总指挥、之江实验室总工程师赵志峰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在2024年国际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分论坛上,之江实验室初次对外宣告发动“三体核算星座”项目,将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建千星规划的天基智能核算基础设备,星座建成后整个太空算力将到达1000P(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本次首发入轨的12颗核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体系、星间通讯体系,可以完结整轨卫星互联,具有太空在轨核算才能,将构建六合一体化网络。该星座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履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地理科学观测等在轨实验使命。据介绍,作为核算卫星的中心载荷,之江实验室研讨打破的星载智能核算机把卫星算力从T级提高到P级,完结10-100倍的提高。星载高通量路由器作为星座六合网络互联的中心设备,将完结星间、星地和星内百G比特高速率、低推迟网络传输。天基分布式操作体系就像“星座资源管家”,能对星座的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完结在轨核算使命编列调度及使用状况监测。